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镇江新型工业化进程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占全市国民经济“半壁江山”以上的工业主导型城市而言,推动工业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此,谋划和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镇江市“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镇江”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统计资料,对镇江市“十五”以来工业经济结构的现状、问题以及加快调整步伐,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途径作一简要剖析,供参考。
近年来,镇江市工业企业紧紧围绕“双率先,两步走”的中心工作,抢抓国际资本和制造业向长三角转移加快的先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大科技开发力度,着力提升产业聚集效应,合理统筹区域发展,实现了全市工业经济“十五”期间速度、效益共创历史新高的骄人业绩。与此同时,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推进工业化进程,重化工特征日益明显
镇江市国民经济已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工业化进程明显提速,工业增长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镇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五年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年均增长19.8%,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由2000年的46.8%上升到54.7%。与此同时,工业经济中重工业主导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为凸现,工业化发展中期偏重化工的结构特征日益明显,呈现出重工业发展加快、比重上升,轻工业发展放慢、比重下降的势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之比已由2000年的42.8:57.2调整为2005年的30.9:69.1。其中,重工业经济中,化工行业所占比重已上升到24.0%,成为镇江市目前贡献蕞大的行业。
――探索所有制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充当主角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探索所有制实现形式,在纵深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企业改革的同时,致力于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的引进,使镇江市工业产权和投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原有的以国有、集体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类型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已转变成以三资、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的运行新格局。至2005年,镇江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产值、实现销售、实现利税这几项主要指标对全市的贡献率均超过了80%,分别达到82.7%、82.1%和83.8%,各在2000年的基础上提高了40.6、37.1和43.0个百分点,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势头。其中:民营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6.03亿元,占全市40.5%的份额,“三资”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3.04亿元,占比重34.1%。
――做大做强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凸现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规模效益。近年来,镇江市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重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工业集聚发展效应显现。从企业来看,全力推进“1515”工程,精心打造工业“航母”和排头兵。2005年年销售超亿元的企业达到203户,比2000年增加137户;年销售超5亿元的企业30户,比2000年增加21户;年销售超10亿元的企业18户,比2000年增加15户。金东纸业(江苏)有限公司雄居头部,年实现销售68.84亿元。2005年销售前五十强企业对全市规模工业的销售贡献率达到46.1%。从行业来看,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前提下,镇江市着力构筑重点、优势产业,一批批竞争优势明显、经济规模大、产业特色十分显著的产业群日益快速集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造纸及纸制品、基础化学和医药、工程电器、电子及通信设备、五金工具等年产出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2005年,造纸及纸制品业年产出额为102.7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年产出额为211.9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15.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年产出额为112.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8.5%。金属制品业年产出122.14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9.2%。
――打造品牌、特色经济,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所提升
市场竞争靠产品,产品竞争靠品牌。通过大力实施名牌战略,这几年镇江市名牌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一批以中国名牌为龙头、以江苏名牌为重点、地方名牌为基础的名牌产品群体。至2005年,镇江市已有恒顺酱醋、中电电气、大亚铝箔等九个国家级名牌产品,16个江苏省名牌产品(仅指工业产品,下同)。从与品牌有直接关系的商标看,高知名度的商标群体也初步形成,全市经过国家法定程序认可的驰名商标有4个(万新眼镜、恒顺酱醋、圣象地板、堂皇床上用品),由省工商部门认定的著名商标有33个。与此同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工业也成为镇江市工业经济的一大亮点。丹阳司徒的眼镜、后巷的工具、界牌的汽车灯具、丹徒辛丰的轴承,扬中的工程电气、句容的自行车产业都已享誉国内外。名牌、特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镇江市工业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2005年镇江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率94.58%,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了2.3个百分点。
――加快科技进步,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
以高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近年来,镇江市围绕沿江产业带布局,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积极推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要载体――“一园四基地”的建设和“双倍增”计划的实施,重点培育和形成了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集群,提升了整个区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至2005年末,全市累计有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9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28项,其中当年新增高新技术产品76个,数量远远超过“九五”期末。2005年,镇江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27.15亿元,同比增长29.5%,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已达到24.6%,明显高于2000年20.5%的水平;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69.6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2%。
――速效同增,工业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
近年来,镇江市工业经济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促进发展,一手狠抓经济规模扩张,保持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一手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市场需求弹性高、利税高的行业和产品,实现了工业经济速度、效益、质量同步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呈现出效益好于销售、销售快于生产的运行态势。2002―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的年均增幅分别达到21.3%、23.6%和30.2%,创下历史新高。特别是,反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综合效益状况好坏的总指数及各项构成指数连年攀升。2005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已达到154.5,在2001年的基础上上升了近50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七项构成指标也均同步大幅提升。与2001年相比,总资产贡献率上升了3.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上升了2.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由52589元/人提高到100149元/人,翻了将近一倍。
――统筹布局,区域工业经济协同发展
几年来,镇江市工业经济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发展成就,主要得益于辖市(区)工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十五”期间,七个辖市(区)的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以年均19.4%的增幅增长,工业经济已成为各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逐年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丹阳年均增长18.0%,扬中年均增长17.5%,句容年均增长16.5%,丹徒年均增长17.2%,新区年均增长26.4%,京口年均增长35.5%,润州年均增长29.1%。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市区、丹阳、扬中、句容均超过50%,分别达到54.2%、55.7%、54.0%、54.6%。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诚然,镇江市近年来在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面取得了不凡的进展,但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产业集中度不高,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那些关系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所独有的比竞争对手更强的优势、能力和知识体系。镇江市工业企业由于片面追求“大而全”、“小面全”,专业化协作水平较低,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不高。头部,规模效应不大,“领航旗舰”企业风毛麟角。2005年,镇江市仅有2家企业入选全省销售前百强企业,与苏南其它市相比差距较大(苏州40家、无锡20家、南京16家、常州5家)。第二,配套协作效应有待提高,产业链条短,产业集聚优势不够突出。大企业难以发挥规模优势,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专业化协作方向发展不够,与打造先进制造业聚集区的目标尚有差距。2005年,与苏南几个城市比较,规模企业中居本地区前五位的支柱行业产业集中度不高,排前五位行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苏州63.72%,无锡56.68%,南京68.9%,而镇江仅为48.11%。第三,品牌效应不强,一般产品多,精品、名品少。目前,镇江尚没有一家企业拥有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国家级名牌产品也仅有9个。很显然,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也是很大。因此,如何打造规模大、市场信誉好、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使“镇江制造”能享誉国内外已成为政府和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2、企业技术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工业产品结构层次直接取决于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就目前而言,镇江市工业产品结构层次不高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低资源利用率的产品仍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技术改造投入的不足,造成了企业落后设备不能及时得到改造更新。“十五”期间,镇江市城镇集体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技术改造的投入不到三成,仅占26.9%的份额。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首先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观念仍然存在。多数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是依靠国外引进,产品多以贴牌或委托加工方式生产,真正拥有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之又少。其次是科技开发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企业缺乏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2005年,镇江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达到3.96%,在全省排第七位,居南京(4.95%)、泰州(4.61%)、无锡(4.38%)、常州(4.25%)等六个城市之后。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开发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64%,与国外大企业一般5%的比重相比,更是差距甚远。再次,作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发展的规模和实力还比较薄弱,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还不够明显。2005年,镇江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仅达到4.11%,远远低于我省经济发展较快的苏州(占38.92%)、无锡(占16.55%)、南京(占15.61%)、南通(占5.36%)。
3、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尚不充分,区域经济布局有待完善。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一部分,是指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的块状经济。镇江市县域经济主要包括丹阳、扬中、句容三个辖市,作为强力支撑、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主力军的县域工业经济“十五”期间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十五”时期镇江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年均增长17.5%,低于全市年均增长19.8%的增速。与兄弟市比较,2005年镇江市县域工业经济县均实现工业增加值86.1亿元,离苏南五市县均水平有118.5亿元的差距。因此,加快镇江市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县域国民经济发展,对推动工业化进程,实现和谐社会都意义非凡。
4、新型工业化推进不快,经济增长方式有待根本转变。
从行业看,目前镇江市工业经济的增长仍主要依靠传统行业的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仍明显偏低,其对全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拉动力不高,传统行业比重高、新型行业比重轻的状况说明镇江市工业离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差距甚远。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传统行业实现产值所占比重仍高达75.6%。从经济增长方式看,镇江市工业仍主要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性、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方式,高增长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和资源消耗。“十五”期间,镇江市城镇集体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就占了89.3%的比重,以年均25.1%的速度增长。资源、能源消耗也十分严重,“十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已达到0.87。虽然工业经济的效益连年好转,但却一直处于全省的下游水平。到2005年,镇江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虽达到154.51,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2.3个百分点,屈居全省的第十二位。
三、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推动镇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实践证明,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是全面实现镇江市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为此,镇江市工业经济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利用现有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升级为主线,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动力,发挥政府的产业政策职能,形成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头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为工业结构调整注入活力。
结构调整的实质就是优化资源配置。政府要责无旁贷地应用各种资源,运用经济、法律和市场手段,担负起体制、机制转换的发动机和推进器的职能。继续加大工业企业的改革力度,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税收体制、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的支持政策和激励机制,为工业结构调整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加快发展非公有制工业经济,积极探索公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方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扩大准入领域,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特别是要优先支持民营高科技工业企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着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增强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要实现工业结构的高度化,提升地区核心竞争力,必须大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加大产业内部重组力度,实现生产集中,打破部门、地区分割,建立专业化分工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高效率的组织结构。首先,要注重抓好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和发展重点,加大产业政策的实施力度,注重引导扶持高增长行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及适度重型化。其次,做大做强一批企业,积极推进“1515”工程,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和优势产业,从资金、技术、人才、税收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打造拥有知名品牌、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旗航”企业集团。再次,搞专搞精一批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使之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小企业对大中型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和服务,培养行业“小巨人”和单打冠军,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
第三,合理布局区域经济,提高工业产业集聚效应。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依托本地优势生产要素,注重发挥产业积聚经济资源优势,形成县(市)区之间合理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生产力布局。针对结构调整的难点、重点,设置必要的专项规划,减少盲目重复建设,以发展特色工业经济和优势产业为目标,形成以大企业为骨干、中小企业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合作的产业群体,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品体系,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另外,进一步扶持各行业基地建设,选择一批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集聚地,作为建设产业升级示范区的重要载体,抓好产业服务平台、区域品牌和工业产业园区三大建设。
第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自主创新,推进工业技术进步。
要紧紧抓住经济科技全球化这一机遇,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工业技术进步,为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撑。一是高起点、高技术、高水平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尽快培植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更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把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二是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推广应用投入少、见效快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技术档次、科技含量,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步伐。三是加大科研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加快从“镇江制造”向“镇江创造”的转变,切实提升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增长方式的集约型、可持续性转变,加速镇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江苏举办“统计进校园”开放日现场活动
江苏局制定第六届统计开放日活动方案
江苏省统计局举办统计开放日在线访谈活动
江苏省统计局认真部署统计开放日系列活动
江苏要求善始善终抓好普查后期工作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