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区7个项目集中开工 总投资超60亿
昨天,镇江新区处处彩旗招展,力信(江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7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超60亿元。
力信(江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由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控股投资设立,主要从事锂离子动力电池及相关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自今年6月份签约以来,7天时间完成了外资核准,5个月时间一期试生产、二期土地挂牌,预计明年6月份逐步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达产后可形成年产40亿瓦时的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新能源储能电池系统的规模。
“如果说力信是用力度和力量建立信誉、表达诚信,那么新区是用新资源服务新能源,用新模式服务新发展。”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秦海涛在项目现场表示,“力信速度”展示了新区的服务效率,即“一把手”直接挂钩,半月一调度一着不让抓项目,“店小二”全程服务。在“二次创业”进入到关键时期,在构建长江城市群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背景下,新区要聚焦生态,聚力建设低碳清洁新区;聚焦产业,聚力建设创新创业新区;聚焦效能,聚力建设活力高效新区;聚焦民生,聚力建设健康乐享新区。
除“力信”项目外,奥音科技发力年产3亿只扬声器及受话器设备,展钛钛合金新材料研发制造瞄准构建航空制造全产业链关键项目,菲舍尔航空(镇江)公司研发中心奠基为公司复合材料部件及内饰产品制造全面步入设计、研发阶段拉开帷幕,以及爱必梦体外诊断、圌山途居露营地、德扬航空……一批投资体量大、产业质态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集中开工亮相。
“以上项目符合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政策方向;也契合深化‘三集’发展,加快以‘特色小镇’为载体的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新区管委会主任薛峰介绍,今年以来近百个亿元以上项目落户新区,一批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不断发力,为新区“引领新常态、实现新发展”注入了增长潜力和强劲动力。
镇江新区(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镇江市东部,由1992年设立的镇江经济开发区和1993年设立的镇江大港经济开发区,于1998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2010年4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3个镇、2个街道,总面积218.9平方公里,人口27万。现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镇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国镇江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级光电子与通讯原器件产业基地、中国镇江出口加工区、国家级沿江绿色化工产业基地等6个国家级载体品牌,已成为全球单厂规模蕞大的高档铜版纸生产基地、中国蕞大的工程塑料粒子基地、中国蕞大的汽车发动机缸体生产基地和中国蕞大的可调螺旋桨生产基地。经过19年的开发建设,镇江新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科技创新优势日益显现。特别是近年来,镇江新区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2011年9月商务部发布的2010年度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报告中,镇江新区在全国128家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第24位,在新升级的36家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第2位。2011年实现GDP304亿元,同比增长12.8%;完成一般预算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5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亿元,增长40.7%;完成规模工业销售922亿元,同比增长39.3%;完成新兴产业工业销售收入401亿元,同比增长39.2%;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60个、其中领军型人才(团队)25个,引进培育国家“”专家3人,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16人,在全省138家开发园区中名列头部。2009年以来,镇江新区积极应对新一轮区域竞争的新态势,按照科学发展的新要求,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特点和区位优势,合理规划生产力布局,科学配置发展资源要素,不断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综合环境,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镇江新区实际、又好又快推进率先发展的新路子。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突出新兴产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和服务外包的“3+2”新兴产业战略定位,通过优化产业投入、扩大招引成效和加强产业研发,努力打造新兴产业从基础研究、重点研发、规模产出、实际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二是突出科技引领。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核心,通过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助推人才创新创业,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三是突出城市建设。高标准打造充满活力的镇江科技新城和一流的滨江产业生态新城,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将形态开发、功能开发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三步并作一步走,促进开发区由工业区向宜居宜业、现代气息浓郁的新城区转变。四是突出城乡统筹。以推进“万顷良田”工程和新市镇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探索和实践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五是突出效能保障。通过落实责任、领导带头和加强督查,进一步强化工作推进落实力度,着力提升执行力。2012年,镇江新区将大力弘扬“开放、创新、实干、奉献”的“新区精神”,以“稳中奋进、提升质态”为工作主线,深入推进“八项工程”,加快构建特色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和高水平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形成城乡一体新格局、民生幸福新格局、社会管理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十二五”期间加快跻身国家级开发区二十强打下坚实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