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新貌】镇江宝堰打造文化经济一体化新古镇
1938年6月15日,陈毅亲率新四军头部支队到达苏南重镇宝堰,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诸机关于镇南2公里的前隍村,陈毅等领导同志则居住办公在镇上怡和酒行大院内。在不到3个月时间内,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积小胜为大胜,在敌人心脏地带插上了一把尖刀。广泛发动和组织民众,创造性地开展统战工作,成立了带有准政权性质的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发展壮大苏南敌后抗日力量,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宝堰镇被史学家称为“江南抗战头部镇”,又被人们称为“茅山地区的重镇,茅山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摇篮”。
2014年11月8日至10日,镇江市长朱晓明在丹徒区宝堰镇团结村开展驻点调研。三天里,朱晓明利用白天和晚上,亲切看望了镇里的建国前老党员、百岁老人、军烈属、贫困户,先后走访了徐网英、唐才令、徐毛才、徐四英等多户村民家庭,家里种了几亩地,一年有多少收入,有没有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还希望党和政府帮助解决哪些问题……每到一处,朱晓明都问得十分仔细。当看到老区人民生活比较殷实、农村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对党的政策都真心拥护时,她十分高兴,鼓励大家继续发扬老区人民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把生活过得更美好。宝堰的古镇保护与建设是朱晓明此次驻点调研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9日下午,朱晓明实地察看了古镇老街,目前老街两侧保留了几十处江南徽派古宅,大多饱经沧桑。10日上午,朱晓明在镇里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与丹徒区和市有关单位一起,商讨古镇保护与建设的思路和举措。朱晓明强调,古镇的保护与建设必须坚持高点定位、规划先行,高标准做好全域规划,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充分发挥宝堰的红色文化、古朴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突出水乡特色、田园风光,将生态、富民、宜居融入古镇保护建设之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千年古镇。
以宝堰镇为个案,推动茅山老区乡镇走出一条强村富民的发展路子,是朱晓明此次驻点调研的重点。结合走访调研,朱晓明召开了座谈会,强调指出,宝堰是茅山革命老区,必须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头部要务,要根据自身的主体功能定位,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子。农业发展要以村为主,在一村一品上下功夫,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致富广大群众;工商业发展要以镇为主,在集中集聚集约上下功夫,按照“集中建设、统一招商、一体运作、统筹分配”的方式,盘活存量用地,建设标准厂房,提高产出效益,形成好的利益共享机制;“双达标”要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发展高效农业、创造经营性资产等途径,增加村集体收入,通过多元化筹资,建立扶贫帮困基金,为困难群众生活兜住底。朱晓明要求,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强化村支部书记和村干部的培训,使基层党员干部把精力全部用在工作上中,用在为民服务上,带领广大群众发展致富;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明确公开的目录和项目,狠抓监督考核,做到以公开促公正。朱晓明蕞后强调,各级干部一定要真心为民,始终眼睛向下,多沉下身子、向下扎根、走进群众,扎实做好群众工作。
朱晓明指出,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要继承先辈遗志,发扬老区精神,把红色土地建设得更加美丽,让老区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好。
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原址为宝堰镇“怡和酒行”,位于宝堰镇前隍村,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原2668平方米,该建筑建于1921年,1982年3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具有典型的中西结合的建筑特色,它设计科学,构思精巧,工艺考究,属苏州园林建筑风格。令人稀奇的是:宅院设有更楼,哨楼,空中通道,地下暗道,它分布合理,防卫能力异常坚固。
一、全面展现。纪念馆通过史料图片、实物、油画、图表及音像的有机配合,进一步发挥现代科技表现技术,针对宝堰镇红色遗迹集中连片系统介绍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展过程,展示了四县抗敌总会战斗历程,再现陈毅、粟裕、王必成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二、传承精神。宝堰镇作为江南抗战头部镇,根据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功能规划,系统发掘教育培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产业助推生态城镇化建设,注重6·15、7·7、8·15等特殊纪念日的主题活动策划与多元活动形式及资源的衔接,进而实现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组织与个人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实现文化传承的全新定义。
三、树立品牌。铁军精神源于中国指导下的新四军军民一统、同心同德、力克时艰,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发展方向和奋进明灯,是铸就在江南八省人民、以及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宝堰人民世代以此为荣。现代文化产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的全国。
进入21世纪后,宝堰镇步入快速发展“快车道”,新修的世纪大道两旁,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学校、商场、宾馆、饭店……一应俱全,宽阔整洁的马路中,层次分明的绿化带,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特别是近年来,宝堰进一步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越来越完备,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随着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展开,宝堰镇高水准推进古镇开发和新市镇建设,编制完善了《宝堰镇总体规划》和《宝堰镇新市镇规划》,实施了宝堰水街、京河会所、安置房建设等工程,配套了相关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并按照“依河建镇、以河美镇、水清岸绿、和谐宜居”的定位,结合村庄整治,建设了街心公园和健身广场,打造了通济河风光带和一字沟中心广场,彰显了水乡古镇特色。
打好特色“乡村游”这张牌,既是宝堰镇加速发展的着力点,也是宝堰镇审时度势,挖掘传统文化和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决策。
宝堰镇党委书记龙飞说,宝堰的发展要更高品位策划文化旅游,形成现代化建设的主打品牌。以古镇、生态园等为载体,挖掘红色、美食、绿色文化内涵,将宝堰打造成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
一是强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树立大旅游观念,主动融入茅山大旅游圈,借助省、市、区媒体以及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宝堰旅游的特色影响力。根据不同季节和客源,活跃旅游市场,营造旅游新热点,提升营销能力;同时吸收好的理念与创意,使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二是强化文化与生态的融合。加大红色文化、美食文化、古镇文化的整合力度,打造融文化产业集聚、展示、销售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带动特色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全力推介以“山水湾旅游度假村”、鲁溪“联创生态园”、后亭“新颖生态园”、大陆“精英蓝莓农庄”、邓巷“龙珠生态园”、“金芙蓉农耕文化影视基地”为主体的生态休闲“五朵金花”以及万山红遍“十里果香”旅游线路,探索独具宝堰特色、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三是强化文化与古镇的融合。今年,宝堰镇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是镇江市目前唯一一家获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的乡镇。下一步,宝堰镇将着力冲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一殊荣。
宝堰镇乡村游的特色可圈可点,在美食文化上,宝堰镇很好地传承了自古烹饪业享誉一方的传统,传统名菜红烧甲鱼,制作考究、鲜嫩爽口、油而不腻,为迎宾佳肴;阳春面风味独特,糯米白酒、陈醋、香醋、香干经久不衰;吕家的牛肉、梁家的肴肉、顺兴源的锅贴为独具风格的美食集镇增添了闲情逸致,如今,“上茅山,回九里,品味宝堰”成为新的旅游时尚。
在红色文化上,宝堰是茅山抗日革命老区的重镇,境内有省文保单位“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会址”和“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是江苏省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目前正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而诸多坐落于青山秀水、极具田园风光的乡村度假村更给宝堰休闲乡村游增添了一抹亮色。
邀请上海同济大学、中国名城设计中心制作的宝堰镇保护规划(镇江文明网编辑辛玥整理)
与先进地区相比,宝堰落后就落后在产业上。宝堰镇的未来定位为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并不是不发展其他产业,而是把工业和农业贴上生态的标签,作为对休闲旅游业的补充,作为“强镇富民”的支撑。发展产业,是宝堰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路和首要任务。
目前,宝堰镇加强了工业集中区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人口向集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三集中原则,经过科学选点,确定了在集镇的北面胜利河南、镇荣公路两侧建设一个5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区,并投入近千万元建设了污水管道,自来水主管道,电力设施、园区道路、路灯等配套工程,拉开了集中区框架,园区项目的集聚效能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新的大项目的洽谈、落户,以大项目投入、引进催生规模企业的转化。
在招商引资上,宝堰镇坚持量质并举,一手抓现有企业技改投入,传统五金产业升级,一手抓新企业、新项目的引进,并建设科技孵化器,引进新型产业项目入驻,真正做到在引进中调整,在项目上提升,并着力引进对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项目和外资项目。经过埋头苦干,新引进了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10余个重点项目,均已相继开工投产,嘉豪服饰、恒美服饰、大昌玻璃、宝锐光电、宝城注浆等规模企业项目已经入户工业集中区,并建成投产,1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此有了新的工作。
同时,立足“强镇”目标,做精绿色工业。依托新引进的河冶高科、金属制品、宝锐光电等项目,依托汽车物流、质子加速器、光伏发电等在谈项目推进,大力发展新材料、新工具、节能电子产品等新型产业。立足“富民”目标,做大高效农业。以“一园五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高效农业连片发展、规模发展,打造更多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农产品加工园。重点抓好应时鲜果、花卉苗木、设施蔬菜、渔业水产、优质稻米等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完善路网、供电、供水等系统,尽快创成省级渔业精品园;鼓励和扶持山水湾、鼎钰蔬菜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促进规模化扩张、产业化经营,真正做到培植一个企业,打响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宝堰镇的发展定位是适度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就是要重点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轻型加工制造业,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规模,禁止高排放产业的进入。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保障地区生态安全。建设成为区域的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经济区。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宝堰镇在“强镇”与“富民”的城乡建设化进程中,昔日的古镇正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宝堰镇的发展既不是“穿新鞋、走老路”,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另辟蹊径,蕞大限度地挖掘优势、运作优势、放大优势,依靠局部突破带动全局激活,凭借“单打冠军”增加“示范筹码”,真正走出一条以特色化引领现代化的超常规路径和个性化样本。通过打造生态乡村游、发展生态工业,把宝堰建成历史文化与山水资源交相辉映的江南古镇。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