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研究:镇江市城市概况与产业格局
镇江,江苏省地级市,位于江苏南部、长江下游南岸、长江三角洲西段,古称“润州”,民国时曾为江苏省省会。东西蕞大直线公里,南北蕞大直线公里。东南接常州市,西邻南京市,北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全市土地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占全省3.7%。其中,市区1082平方公里,丹阳市1047平方公里,句容市1387平方公里,扬中市331平方公里。
镇江被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镇江从原来的省会变成地区(县级市),而苏锡常都是地级市,镇江夹在南京与苏锡之间这一条线年撤销地区时才升格成为省辖市,且经过区划调整后,只辖3个县级市,体量全省蕞小,和周边城市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后来上海发展起来了,苏锡常位于上海的头部辐射圈,享受到的政策优惠更多,而镇江位于上海的第二辐射圈,南京的辐射作用则主要是向西。
根据国务院2017年批准《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镇江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33万人以内,城市规划区控制在1088平方公里范围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46.5平方公里以内。镇江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为“一体两翼,一核四区”。“一体”指主城区,“两翼”指东西两翼多个功能组团。主城区空间突出“一核四区”,由南山风景名胜区、主城核心区、丁卯分区、谷阳分区组成。
镇江高铁线路建设得非常早也是全国蕞早通车城市之一,高铁方面:沪宁高铁、京沪高铁、宁杭高铁三线构成三角构成的经济、旅游、文化中心2015年,连淮扬镇铁路全面开工预计2019年通车。
公路方面:沪(上海)宁(南京)高速公路,沪蓉高速(G42)扬(扬州)溧(溧阳)高速公路(G4011)312国道(上海-新疆)、104国道(北京-福州)四条公路纵横交错更有长江大桥横跨连接镇江、扬州构起镇江公路路网的主骨架,成为长江南北交流的大动脉。
镇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50亿元,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1.5亿元,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0亿元,增长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9020元、24660元,分别增长8%、8.5%;城镇登记失业率1.8%;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镇江人口总量结构总体稳定。2018年末,镇江常住人口达319.64万,比2017年年末增加1.01万人。
总结:镇江地处江苏省西南部,位于长江运河“十字黄金水道”交汇处,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港口、工贸和旅游城市。镇江以生态立市、着力打造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镇江需要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统筹做好镇江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逐步把镇江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镇江地处苏南板块,经济发展与周边城市却有一定差距。对标苏南加油干,关键还是要把目光聚焦实体经济,通过实施“产业强市”主战略,推动“两聚一高”新实践,提升发展热度和城市高度,实现“强富美高”新镇江的美好蓝图。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2018年第4号公告,公布了2018年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其中镇江3家国家级开发区、6家省级开发区名列其中。
镇江拥有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镇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保税区——镇江综合保税区。江苏省通报“2017年简政放权创业创新环境评价”情况。在全省开发区序列,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排名位列头部。
镇江高新区于2014年10月升格为国家高新区,是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依托的9个国家高新区之一,也是镇江苏南国家自创区建设的引领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统筹镇江苏南国家自创区“一区十四园”。镇江高新区位于镇江主城区西侧,是镇江城市发展战略“一体两翼”的“西翼”,面临“G312创新带”“宁镇扬一体化”、扬子江城市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等一系列战略布局的机遇,镇江高新区将成为镇江城市向西发展,对接南京的先导区、核心区和主阵地。主导产业有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半导体及通信产业、数字创意产业、高技术服务业。
镇江省级开发区有6个,分别是:江苏丹阳经济开发区、江苏句容经济开发区 、江苏丹徒经济开发区、江苏扬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镇江京口工业园区、江苏省丹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丹阳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列全省同等级开发区第2名,镇江市头部位,经济总量和规模占丹阳全市的40%以上。
2017年前7个月,镇江全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2611.5亿元,同比增长12.5%,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6.3%,比去年底提高0.1个百分点。重点制造业园区应税销售增长1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3.1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应税销售的比重达35%,比去年底提高1.2个百分点。制造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镇江应该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努力实现发展动力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与改革驱动跨越、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速度粗放型向注重质量效率集约型跨越、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以生态领先为导向、绿色融合为特色,推动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双主干”、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特色产业体系。
提升重点服务业发展质量。加快推进现代商贸、商务金融、软件信息和科技服务等重点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提高服务业整体实力和发展质量。现代商贸业,强化规划布局引导,加快发展特色商业街、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城市商业综合体等平台和载体,建设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
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云计算和物联网、服务外包、健康养老以及环境服务等服务业新兴业态,加快形成业态创新优势,抢占新兴服务业发展先机。
培育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以“海、陆、空”装备和智能电气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高性能金属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功能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将两大支柱产业培育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推动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量提质。加快推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
推进优势产业特色发展。以“高端化、规模化、智能化、集聚化、低碳化、服务化”发展为方向,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特色化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大技术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化工产业环保、安全水平和产业层次,引导传统化工转向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深加工、清洁煤化工等,严控化工产业规模和布局,以镇江新区绿色化工产业园和索普化工基地为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重点发展五大特色农业。突出优质粮油、高效园艺、特种养殖、碳汇林业、休闲农业五大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延伸链条、壮大规模、提升知名度。
引导先进制造业园区特色发展。重点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产业,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力强、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强化园区功能分工和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形成一批专业化、规模化产业特色基地。
推动服务业集聚区跨越发展。依托城市、制造业集中区、交通枢纽和旅游景区,分类建设一批中央商务商贸区、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软件园、产品交易市场、文化旅游产业园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集聚带动能力。优化服务业集聚区布局,重点在中心城区布局建设商务、商贸集聚区,在城郊结合部和交通要道口布局建设产品交易市场,在重点开发园区布局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科技信息服务载体,在主要交通枢纽布局建设综合性物流集聚区,在集中居住区布局建设生活性服务集聚区。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等产城融合发展。
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发展。按照产业高效、设施先进、管理现代、服务完善的思路,建成以设施蔬菜、高档花卉苗木为主导产业,集生态种养、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和科技研发推广等为一体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打造一批设施水平高、研发能力强、市场营销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综上所述,镇江实施“产业强市”主战略,把“全面推进制造强市战略,全力振兴实体经济”列为“1号议案”,以“产业之实”推动“经济之强”,迈出了“强富美高”的坚实步伐。推出的“3+2+X”产业链培育计划,旨在推进“强、延、补”链式招商,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三大新兴产业,传承发展眼镜、香醋等历史经典产业。希望镇江到2020年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突破1.3万亿元。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示新形象、实现新作为,镇江早已蓄势待发。有理由相信,依托丰赡的历史底蕴和318万人民的凝心聚力,在产业强市、创新引领、改革开放、绿色生态上全方发力的镇江,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