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运河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扬州古运河遗产廊道构建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pdf
扬州古运河遗产廊道构建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研究,建设,运河,扬州古运河,遗产运河,遗产廊道
分类号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古运河遗产廊道构建研究HERITAGECoRRIDoRCONSTRUCTIONoFYANGZHoUANCIENTCANAL研究生:吴娟指导教师:**飞副教授指导小组:高翅教授裘鸿菲教授张斌副教授秦仁强副教授专业: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获得学位名称:农学硕士密级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获得学位时间:2011年6月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黑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簿指导下遂锊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暴.尽亵所知,除了文中耪艇加锐标注和致谢昀逢方终,论文串不龟含其佬入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华中农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诱使用过的橱耩,撵导教瘴砖毙避行了审定.与凌一嗣工作的弼志对奉研究所敛的任何贾鼓均已在论文申敛了明确酌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人宪垒了攥华中表韭大学关予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约规定,印学生必须按照学校要隶提交学位论文鳇印磁本和电子版零;学校翥权保存提交论文约黟磁版和电子版,并提供曩黎梭索和凌览缀务,可以采用影留,缩印残扫搂苓复倒手彀保存。j【鳊学位论戈.本人霹意孥审农巫大学可以着不蹰方式在不弱攥体上发褒、传播学位论文的金违:保密学位论文《瘁涉及技术秘密、商巫秘密或申请专利等潜在菘要提交保密的论注;请将本袭蠹接装订在学位论文的靡芟和目录之阋扬州古运河遗产廊道构建研究目录Abstract.…………………………………………………………………………………………………..iil绪论……………………………………………………………………………………………………。11.1选题背景………………………………………………………………。11.1.1世界遗产法定分类的演变与发展背景………………………..11.1.1.1世界遗产的三个基本类型………………………………11.1.1.2一些特殊遗产类型的出现………………………………11.1.1.3小结………………………………………………………………………。21.1.2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背景…………………………………一31.1.3扬州古运河之于大运河………………………………………..41.2研究区域概况…………………………………………………………51.2.1研究范围………………………………………………………一51.2.2区域概况………………………………………………………~61.3文献综述……………………………………………………………….71.3.1扬州古运河相关研究…………………………………………。71.3.1.1关于古运河的历史与文化………………………………71.3.1.2关于古运河与扬州城的关系……………………………71.3.1.3关于古运河的保护与利用………………………………81.3.2遗产廊道相关研究……………………………………………。81.3.2.1国外研究进展……………………………………………81.3.2.2国内研究进展………………………………………….101.4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11.4.1研究的目的……………………………………………………111.4.2研究的意义……………………………………………………111.5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111.5.1研究方法………………………………………………………ll1.5.2论文框架……………………………………………………….111.6创新点………………………………………………………………………………………l32.遗产廊道保护思想与实践…………………………………………………..142.1遗产廊道的概念内涵…………………………………………………142.1.1遗产廊道的概念………………………………………………142.1.2遗产廊道的特征………………………………………………142.1.3遗产廊道保护对象的选择标准………………………………15华中农业大学2011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1.4遗产廊道的构成要素………………………………………….162.2遗产廊道构建的基本思路……………………………………………172.3相关案例的研究………………………………………………………183扬州古运河遗产资源的分析与评价…………………………………………253.1运河遗产的总体构成…………………………………………………253.1.1遗产类别……………………………………………………….263.1.1.1运河水利工程遗产…………………………………….263.1.1.2运河其他物质文化遗产………………………………。273.1.1.3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283.1.2总体特征………………………………………………………一293.2运河遗产的价值构成及评价方法……………………………………293.2tl遗产的价值构成…………………………………………….293.2.2价值评价的方法………………………………………………303.3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的价值评价………………………………………3l3.3.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23.3.2价值评价………………………………………………………333.3.3评价结论………………………………………………………。343.4运河其他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价……………………………………353.4.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53.4.2价值评价……………………………………………………….383.4.3评价结论………………………………………………………393.5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价………………………………………403.5.1民间文学-……3.5.1.1邗沟大王庙传说……………………………………….403.5.1.2隋炀帝传说…………………………………………….403.5.1.3鉴真传说……………………………………………….4l3.5.1.4杜十娘传说…………………………………………….4l3.5.1.5运河诗歌………………………………………………。423.5.2民俗文化………………………………………………………433.5.2.1船娘风情文化……………………………………………433.5.2.2竹西传统文化……………………………………………433.5.3评价结论………………………………………………………443.6运河遗产的现状评估…………………………………………………443.6.1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现状评估………………………………….444.4.1绿色廊道的规划………………………………………………724.4.1.1绿地现状分析………………………………………….724.4.1.2现状绿地的整治……………………………………….884.4.1.3关键区需增加的节点………………………………….884.4.1.4整体植被规划设计…………………………………….89 4.4.2游道系统的规划………………………………………………90 4.4.2.1规划原则……………………………………………….90 4.4.2.2具体布置……………………………………………….90 4.4.3解说系统的规划……………………………………………….92 4.4.3.1解说主题及要素的确定……………………………….92 4.4.3.2解说手段……………………………………………….95 4.4.4遗产点的保护与利用………………………………………….95 4.4.4.1基本原则……………………………………………….95 4.4.4.2形态保护……………………………………………….95 4.4.4.3功能更新………………………………………………..95 5.结论与展望…………………………………………………………………….97 5.1主要结论………………………………………………………………97 5.2研究局限与不足………………………………………………………98 5.3展望………………………………………………………………………………………….98 参考文献………………………………………………………………………。99 图片目录及来源……………………………………………………………….103 表格目录及来源………………………………………………………………108 III 华中农业大学2011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09附录l研究区域内文化遗产清单(184处)………………………….109 附录2扬州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116 附录3扬州古运河遗产资源分布图……………………………………117 附录4扬州古运河遗产点等级示意图…………………………………118 19IV 扬州古运河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摘要 扬州古运河在大运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大运河申遗呼声渐高,从 遗产运河角度出发,对扬州古运河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以风景园林和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扬州古运河遗产廊 道构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大运河申遗提供基础性研究,并尝试为遗 产运河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 首先从遗产区域保护思想入手,阐述了遗产廊道的概念、特征、选择标准以 及构成要素,论述了扬州古运河符合遗产廊道保护对象的标准,并提出遗产廊道 构建的基本思路,即资源调查、分析与评价、主题确定、边界划定与整体保护格 局的构建。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遗产廊道构建的相关案例进行了研究,包括 世界遗产运河相关案例和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相关案例。 在上述遗产廊道构建思路和相关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扬州古运河遗产廊道 构建展开实证研究。首先是对古运河遗产资源的分析与评价。在对遗产类型及构 成进行分析后发现,扬州古运河遗产资源分为三个类别即古运河本身的相关水利 工程遗产、与古运河相关的其他物质文化遗产、运河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 为各类遗产资源制定相应的价值评价体系,评价分级,并进行现状分析与评估。 在此基础上,对遗产廊道格局的构建进行探讨,具体包括廊道主题的确定、廊道 边界的划定以及廊道整体保护格局的构建。其中,廊道整体保护格局的构建,包 括构建连续的绿地系统、发达的游道系统、完善的解说系统以及提出相关遗产点 的保护利用策略。 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通过构建遗产廊道,对扬州古运河进行整体保护。相关 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于遗产运河保护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遗产廊道;扬州古运河;构建 华中农业大学2011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Abstract YangzhouAncientCanalhasall importantplace inthe system oftheGrand Canal.WittlthevoiceofGrandCanalto apply theworld’Scultural heritagegrad_ually increasing,it.s necessary urgenttohavea systematic researchon Yangzhou AncientCanal. Basedon LandscapeArchitecture,Heritage Conservationandotherinvolved thoeries,thisdissertationdidsomeresearcheson conslructing HeritageCorridor, whichinorderto provide thebasicresearchforthe application ofworldcultural heritage YangzhouAncientCanal,andattempt providefeasible strategy forthe protection andutilizationofthecanal. Startwiththe thought regionalheritageprotection.which expounds conceptcharacteristics,selectioncriteria andelementsof heritage corridorand discussthestandardsthat Yang曲ou AncientCanalmeasure up heritagecorridor protection.Besides,the text provide thebasicideasof Constructingheritage corridor whichincludes resource inVestigatio玛analysis evaluationthemedeterminationboundary definition overallprotection pattern.Based onthe theorywestudy therelativecasesabout Heritage Comer construction,whichincluding theseCaSesfromworld heritage canalandthenational heritage corridor. Basedontheabove heritage corridorconstructionideasandrelativecase studies, westarttosubstantiatethe heritage corridorconstructionoftheancient grantcanalin Yangzhou Firstis analysis andevaluationofancientcanal heritage resources.After analysis ofthe types heritage,wedivide Heritage resourcesof Yangzhou ancientcanalintothree categories:irrigationheritageofancientcanalitself ,other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thatrelatedtoancientcanal. Onthisbasis,wediscusstheconstructionof heritage corridor slructure,concretely including corridortheme determinationboundarydefinitionandoverall protecting patternconstruction.Amongthemoverall protectingpattern constructionincludesthat: building continuous greenspacesystemdeveloped tourism pathsystemperfect interpretationsystem putforward strategies aboutthe protection everyheritagespot. 田1einnovationofthisdissertation iS realizetheideasaboutthewholeprotection YangzhouAncient Canal constructingheritage 扬州古运河遗产廊道构建研究corridor.Relativetheory frdIneandresearchn劬odshasacertain significance heritageprotectionresearch. Keywords:HeritageCorridor;Yangzhou AncientCanal;construction 扬州古运河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1绪论 1.1选题背景 本文选题背景有三:一是对于世界遗产法定分类的演变与发展研究后发现, 遗产运河作为新兴的遗产类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二是随着大运河申遗呼 声渐高,系统整理运河相关的遗产资源清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还相对薄弱;三是 扬州古运河在整个大运河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这些背景下,从遗产运河角度 出发,对扬州古运河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1.1.1世界遗产法定分类的演变与发展背景 1.1.1.1世界遗产的三个基本类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切忸SCO)在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 产公约》(简称《公约》)中指出“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物(monuments)、建筑群 (groupsofbuildings)和遗址(sites)"为文化遗产(CulturalHeritage);“具有突出普 遍价值的地质、自然风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天然名胜、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或 是动植物生境区"为自然遗产(NaturalHeritage)。1979年因为危地马拉蒂卡尔国 家公园同时符合文化遗产评定标准之中的I、、条和自然遗产评定标准中的 II、条而成为头部个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Mixed CulturalandNatural Heritage)。 由此确定了世界遗产的三个基本类型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混合 遗产。 1.1.1.2一些特殊遗产类型的出现 (1)历史城镇和市镇中心(historictownsandtowncentres) 国际文物古迹遗址委员会(ICOMOS)于1984年9月在巴黎组织召开了历史城 镇的专家咨询会议,会上研究讨论了如何定义历史城镇的标准等问题。同年10 月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在第八次会议的补充会议上审查了专家咨询会议的报 告。主席团肯定了ICOMOS的工作及批准建议的一套方法,于此同时也对这一 打算作为指南而被广为发放的文件提出了一些更改意见,并参照该文件,审查了 巴西萨尔瓦多历史中心和加拿大魁北克历史中心的申遗项目。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八次会议批准了该文件1,将城市建筑群(groups ofurban buildings)列入《实施世 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TheOperational Guidelinesforthe Implementation ofthe World HeritageConvention以下简称《指南》)。2005年2月之后版的《指南》中 称其为历史城镇和市镇中心。 (2)历史文化风景园林(culturallandscape) 1.Report ofthe EighthSessionoftheBureauoftheWorldHeritage Committeein”WH Committee:Report 8thSession Buenos Aires 1984".http'.//whc.unesco.org/archive/repcom84.htm 华中农业大学20ll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992年10月,世界遗产中心和ICOMOS按照委员会的要求,组织召开了 历史文化风景园林的专家会议,会上研究讨论了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所要满足 的标准。同年12月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了专家组的报告,增加了 历史文化风景园林这一概念,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使其成功成为世界遗产中的 一个较为特殊的类别,并特别强调其是“人类和自然的共同作品’’。1994年2月 版《指南》将相关内容归纳到“文化财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部分。 (3)遗产运河(heritage canals) 1994年,加拿大组织召开了关于遗产运河的会议,研讨了运河的性质和范 围,同时调查了其重要性由哪些部分组成。会议报告上定义“运河是人类工程建 造的水路。从历史或技术的观点看,无论其固有本质上还是作为代表文化财产这 个类别的杰出范例,她都可以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运河可以是一个文物杰作, 是一类线性文化景观的定义特征,或者是一个复杂文化景观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 分。"报告从技术、社会、经济及景观等几个方面考量了运河的重要性,并探讨 了其完整性、线)文化线路(culturalmutes) 1994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了“作为我们文化遗产一部分的文化线路" 会议,指出“文化线路的概念显示出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开拓前景,提供了一个 特惠的框架,人类的相互理解、对历史的多维度诠释以及和平的文化都可以按照 这个框架来操作。"在2003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拉美国家向各国代表介绍了的 “印加文化线路"项目,以古老文明为主线,将考古遗迹、古代城市遗迹、历史 建筑等多种文化遗产项目串联在一起,目前任何单一类型的文化遗产的内涵都无 法与之比拟。文化线路这一新类型的遗产类别呼之欲出。 1.1.1.3小结 可以看出,世界遗产保护的理念、内涵、外延都在不断地发展。 2005年版的《指南》做了有史以来蕞大的修改,其中值得注意的一项内容, 是把将历史城镇与市镇中心列入《指南》,将历史文化风景园林列入《指南》,以 及将文化线路、遗产运河列入《指南》的相关条款,合并为“关于将特殊型遗产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指南"的条款,作为新《指南》的附录。至此世界遗产的法 定分类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特殊型遗产;特殊型遗 产仍属于文化遗产,包括四个类型:a.历史文化风景园林:b.历史城镇和市镇中 心;c.遗产运河:d.文化线路。 ExpertMeeting http://whe.unesco.org/arclliw把锄als94.htmHeritage C柚als(Camda’Septemt哪 !994) 扬州古运河遗产墙;道构建研究目前已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运河只有4条,分别是:1996年指定 的法国米迪运河(CanalduMidi),2007年指定的加拿大里多运河(RideauCanal), 2009年指定的英国庞特基两斯特水道桥与运河(PontcysyllteAqueductand Canal) 以及2010年指定的荷兰阿姆斯特丹辛格尔运河内侧17世纪运河区(Seventeenth. century Canal RingAreaofAmsterdam Insidethe Singelgracht)。从指定的年份来看, 遗产运河的相关研究在近几年逐渐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界的热点。 1.1.2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背景 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是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她开始于 春秋,形成于隋,发展于唐宋,蕞终于元代成为沟通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 黄河五大水系,贯穿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其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积淀了深 厚而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国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对 大运河遗产进行整体保护有利于促进整条运河沿线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升我 国文化遗产的持续利用。 从2004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和社会对于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的认识逐步 提深。2004年7月,国家文物局开始委托北京大学进行“为实现整体保护目的 的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代表着从国家层而上正式展开对于大运河遗产整 体保护的研究。 2005年12月,几位历史文化保护领域德高望重的先生(包括侯仁之、郑孝 燮、罗哲文等)联合给大运河沿线市的市长们写了一封公开信,建议以创新 的思路,通过申报世界遗产,对大运河加以综合保护与利用。 2006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包括刘枫、单霁翔等在内的58位全 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发起大运河保护和申遗专项考察活动。5月24日在“京 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上通过了《杭州宣言》,呼吁人们重新认识大运河 的多重价值及重要地位,建议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制定保护大运河的相关法律法 规,设立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并成立由运河沿线的城市、部委、专家等参加的 研究机构,积极开展研究调查和价值评估等工作,进行可行性分析,启动京杭大 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使得历史悠久的运河再次焕发出青春活力,。 2006年5月,京杭大运河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中国大运河"正 式列入了我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并预计在2014年正式递交申遗文本。大 运河遗产的保护及申遗工作在这一系列事件的推动下进一步提速。 目前关于大运河的相关研究大多属于系统整理与大运河相关的历史文献而 成的专著、论文,而通过实地调查完成的专业研究其少。系统整理运河遗产资源 清单,并对其进行现状分析与价值评价等基础性研究工作还比较薄弱。 3见《京杭大运河保护与中遗杭州宣言》http://tieba.baidu.corn/f?kz=106572166 华中农业人学201l届硕l:研究生学位论文1.1.3扬州古运河之于大运河 追根溯源,大运河的发端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左传》鲁 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今在扬州境内仍有古 邗沟遗迹一段。 邗沟自人工开挖始,经历多次整治。根据史籍记载,东晋永和中,由于湖道 多风,江岸南移,且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接欧阳埭(今扬州城东),引江水至广 陵城,因此邗沟南运口便延至欧阳埭。东晋兴宁中,复以津湖多风,于是又自湖 之南口,沿东岸穿渠入北口,史上称为邗沟西道。经过这几次整治,邗沟从南到 北不冉是河曲道远,而是呈现出端直趋近状态。隋开皇七年,文帝动员大量民力 由邗沟茱萸湾(今扬州湾头)段新辟了一条支流,途经江都宜陵、樊汉(今樊川) (今镇江)图例: ..吴王夫茇开凿的邗沟 图1-1邗沟历次开凿示意Fig.1-I Handitch dugprevious 改绘自:陈慕.邗沟与京杭大运河IJl.江苏地方志,2004,(3):36—37 扬州古运河遗产廊道构建研究进入高邮、宝应山阳河,到达射阳。此河也叫山阳读,史上称为flj沟东道。隋大 业元年,隋炀帝动用淮南民力十余万,遵循东晋永和的邗沟故道,重新开挖邗 沟,从山阳(今淮安楚州)到达扬子(今邗江扬子桥)出江,全长三百余里,水 面宽四十余步。此举使得扬州成为南北水路交通中心。同时,又在长江以南开凿 了一条新运河直通杭州,此河从此发展为北起涿县(北京周边),南至杭州,长 五千多里的大运河(陈慕,2004)。唐开元_十五年,润州(今镇江)刺史齐浣 考虑到漓运船只由京口过江,“瓜步沙尾纤汇六十里,船绕瓜步多为风涛所漂没”, 于是由瓜州开通长达二十五里的伊娄河,由瓜州入长江,经润州、常州、苏州、 杭州贯通吴越(图1.1)。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为解决北煤南运之需,决定重点整治大运河苏北段以缓 解津浦铁路运输繁忙压力,而苏北段大运河的大部分,前身就是邗沟故道。1958 年秋,时任国家交通部长的王首道亲临扬州察看运河,特别是扬州东北瓦窑铺以 下至长江口一段的河道走向,考虑再三,反复勘定:决定从瓦窑铺开始,经过湾 头两,向南径直得穿过汤汪、施桥而到达现在的六圩(原江边都天庙,后塌)入 江。新辟的这段河道长19.6公里,比原来经瓜洲出口缩减了航程近9公里(陈 慕,2004)。从此该段被称为京杭运河扬州段,原来的故道就被称为扬州古运河。 古运河的河道虽然历经迁徙,但是扬州运河的中枢地位却从来没有变化过。 邗沟为世界上蕞早的运河,而扬州为世界上蕞早,也是我国唯一与古运河同龄的 城市。随着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全面开展与推进,扬州应该充分发挥 其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使其有形和无形价值得以彰显,带动整个大运河申遗。 1.2研究区域概况 1.2.1研究范围 扬州古运河与历史上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炀帝开凿之运河则完全契 合。沿途从瓜州与长江交汇处开始,在湾头与京杭大运河会和,经过邵伯湖、高 邮湖和宝应湖,从瓜州至宝应全长125公里。 本文研究范围为扬州古运河城区段,南起瓜州古渡,途经高曼寺、静修禅寺、 古运河大桥、通扬桥、渡江桥、五台山大桥、邗沟大王庙、黄金坝蕞后抵达茱萸 湾,全长约29.3公里。本文所云“扬州古运河城段”与“京杭运河扬州段”并 非同一概念。前者斜穿城区,由瓜洲古渡入江;后者擦东城而过,经施桥入江。 这段运河历史蕞为悠久,沿线l届硕l:研究生学位论义 图1-2研究范围 Fig.1-2 Research Scope 底图来源: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1.2.2区域概况 古运河南北向斜穿城区,研究区域贯穿扬州中心城区。。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南面濒临长江,北接淮阴、盐城,东与泰州、盐城毗 邻,西和天长(安徽省)、南京、淮阴交界。城区位于京杭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地 理坐标位于北纬32015’至33025’,东经11900l’至119054’之间,历来是水陆交通 的重要枢纽,中国南北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4根据《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中心城IxI范同:东至廖家沟、肇虎 河一线,南至长=江、央江一线,两至扬滦高速,北至扬溧高速、槐iI『ll河一线 平方公里。 扬州古运河遗产廊道构建研究扬州市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盛行风向 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冬季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夏季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 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扬州冬季偏长,长达4个多月:夏季次之,约3个月; 春秋季则较短,各为2个多月。扬州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冷夏热突出,蕞冷月 是1月份,月平均气温1.8;而蕞热月在7月,月平均气温27.5。全年无霜 期平均为22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近214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1020mm。良 好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宜居的扬州城;舒适的气候,造就了扬州丰富的物产。 扬州市整体地形呈西高东低,以仪征境内的丘陵山区为蕞高,自西向东呈扇 形逐渐倾斜;泰州兴化市、高邮市、宝应县与交界一带地势蕞低,为浅水湖荡地 区。沿江和沿湖一带为平原。扬州市水网密布,四面环水是它的地理特征。境内 的主要湖泊有宝应湖、白马湖、高邮湖、邵泊湖等。中心城区更是河流纵横,东 西流向的主要有:古邗沟、北城河、潮河、仪扬河、七里河;南北流向的有:沙 施河、古运河、小秦淮、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二道河、保障河、篙草河、西排涝 运河名城扬州,以其河城环抱、水城一体,天际线低矮平缓、开阔柔和,建筑风格兼具北雄南秀,形成秀美的城市风貌,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1.3文献综述 1.3.1扬州古运河相关研究 1.3.1.1关于古运河的历史与文化 研究扬州古运河相关历史文化的文献资料颇多,唐代以后历代的正史、县志、 府志中的《地理志》、《河渠志》等都有记载。《广陵区志》、《扬州市志》等今人 编撰的市志,则以叙述的方式记录了扬州古运河的历史变迁、开凿年代及现在的 河道走势。 1.3.1.2关于古运河与扬州城的关系 运河作为交通、军事枢纽,对国家的经济、政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运河通 则城市盛,运河塞则城市衰。刘捷(2001)通过对唐至明扬州的城址发展、河道 变迁、城市格局演变等的分析,论述了扬州城的发展变化与运河的关系。扬州繁 华以盐盛,王瑜、朱正海(2001)指出了运河对盐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城市 的发展,古运河的漕运功能逐步减弱,曹宁毅(2006)对古运河的历史与功能变 迁同扬州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着重探讨了当代古运河开发过 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扬州古运河沿岸发展中城市发展与运河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及 其特征。伴随着申遗步伐,王虎华(2009)从运河与城市发展关系的角度,全景 式介绍了古运河的历史概况,指出应把古运河文化视为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华中农业大学2011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3.1.3关于古运河的保护与利用 赵苇航(2001)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认为镇江、扬州两市的旅游业应该资 源共享、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并提出了两市联手开发古运河的宏观规划和设想; 在分析扬州古运河发展历史及自然概况的基础上,何小弟等(2002)提出运用生态 景观规划的指导思想建设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的理念,并对绿地类型、树种选择及 建设模式进行了研究;张渊(2007)探讨了扬州古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途 径以及展示系统的构建。以上文献并未提出具体规划的方案。 陈薇等(2003)首次从规划层面研究了扬州古运河东岸的风光带的建设,提 出了呼应古城肌理和结构的特色理念。王健(2009)对扬州古运河沿岸新建居住 区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中江 嘉荷苑、秦淮花苑、凯运天地为例,探讨了其在布 局、亲水性、住宅高度、配套设施及地域特色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从遗产保护角度出发对古运河提出保护与利用策略的文章比较少。蕞早见于 王克胜(2006)《弘扬扬州运河文化,打造扬州“运河之旅"》一文,文章指出, 古运河应在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整理与改善,并提出其市场化与产业 化运作合理化建议。陈志友(2006)针对古运河(城区段)沿线文物古迹破损、 环境较差等问题,着重阐述古运河文化保护利用的基本框架以及规划设计策略, 通过环境综合整治,以期达到延续历史文脉,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全面改善运河 两岸空间景观环境。宋立等(2008)围绕运河申遗工作的战略布局与如何发挥扬 州古运河的旅游效应,对运河申遗的关键性环节、支撑性力量及阶段性任务进行 了探讨与阐述,并提出了扬州古运河进一步的开发规划方案。胡小武(2008)提 出利用古运河景观持续改造的机会,塑造“环境友好型”“亲水城市”的城市品 小结:大量对古运河的研究偏重史考,或仅从单一学科(旅游、水利)出发对古运河的改造和治理,而对于古运河沿运遗产资源的详细调查等基础性研究相 对薄弱,将古运河作为一种遗产类型,综合进行研究的文献几乎没有。 1.3.2遗产廊道相关研究 1.3.2.1国外研究进展 1959年,杰出的环境主义作家威廉 H怀特(WiUiamH.W)在城市土地 研究所出版的专著《保卫美国城市开放空间》中首先创造并使用了“绿道”一词 (WhyteW.H,1968)。“绿道”译自英文单词“greenway",来源于greenbelt和 parkway两个词汇。green代表绿色,表明自然或半自然植被的区域;way代表 人类、植物、水、动物等的通道(Seams.&M.,1995)。后来Seams在绿道理 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遗产廊道(heritagecorridors)"的概念:即“拥有特殊文 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 扬州古运河遗产廊道构建研究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Seams,1995)。 1984年美国国会立法指定了头部个国家遗产廊道——伊利诺伊与密歇根运 河国家遗产廊道,标志了遗产廊道概念的提出及确立。自此之后,跨地区、国家 的遗产廊道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随后的1986、1988、1994及1996年,美国 国会又陆续指定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廊道、特拉华莱通航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等9 个新国家遗产廊道(BetsyWade,1998)。至2001年,美国国会已指定认可了23 个类似项目(表1.1),若加上州立的遗产区域,还有其他向正规方向努力的项目, 数量达到100多个(王肖宇,陈柏超,2007)。 表1-1美国国家遗产廊道及类似项目名单 Tab.1-1ListofNational Heritage AreasoftheUS 序号 遗产廊道及类似项目名称 指定年份 华中农业大学2011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资料来源:王肖宇,陈柏超.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以黑石河峡谷为例【J1.世界建 筑20077:104-106— 1.3.2.2国内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纷纷展开对于遗产廊道的理论研究。王志芳(2001)等介 绍了遗产廊道的选择标准、相关概念、管理体系、保护的法律保障以及遗产廊道 保护规划的重点;吴元芳(2008)将遗产廊道理论运用于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 王思思,李婷等(2010)判别了北京市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线性文化遗产,基于 GIS空间分析技术和蕞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遗产的空间结构和遗产廊道适宜 性,并提出遗产廊道网络的概念规划和保护策略。王亚南,张晓佳等(2010)提 出将遗产廊道规划思想引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从遗产保护、城市绿地廊 道网络体系健全、丰富城市游憩体系等几方面出发思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新思 路。国内有些学者还对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相关案例展开了研究,以期为国内遗产 运河保护提供新思路(刘佳燕,陈宇琳,2006;王肖宇,陈柏超,2007)。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遗产运河,我国学者也展开了一定的实证研究。 李伟,俞孔坚等(2004)提出了基于廊道遗产理论的大运河保护框架;朱强(2007) 研究了江南段大运河沿线工业遗产廊道的构建;吕龙,黄震方(2007)尝试从廊 道资源条件、区域社会条件、廊道生境条件和旅游保障条件及发展潜力等方面建 立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古运河江苏段展开了实证研究;李春波, 朱强(2007)利用GIS作为分析工具,对以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沿线的历史文化遗 产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遗产分布与运河位置相对关系的规律性:周威 (2008)提出了通过构建运河遗产廊道来加强我国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管理;贺俏 毅,江凯达等(2010)介绍了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历史文化景观概念规划的编制方 法和规划内容,强调对京杭大运河这类线性、区域性的文化遗产应该从遗产廊道 的角度编制保护规划。奚雪松,俞孔坚(2010)基于发生学方法,通过历史模型 10 扬州古运河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的建构阐释了运河在各历史时期演变进程中构成要素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小结:虽然遗产运河已被列为新型文化遗产类型,但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成 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运河只有三条。由于遗产廊道内涵丰富、体系庞大,在国 内具体实践应用上还需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结合遗产运河保护的具体项目展开遗产廊道构建的实证研究,具 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1.4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研究的目的 以扬州古运河城区段为研究对象,借鉴风景园林和遗产保护等领域相关理 论,就古运河沿运资源的价值评价和遗产廊道的构建进行研究,以期为遗产运河 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具体来讲,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运河遗产资源的类型与构成,遗产的价值评价及现状评估; (2)古运河遗产廊道整体保护格局的构建。 1.4.2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目前对于扬州古运河的研究多从考古、运河变迁、区域影响、 水利交通等方面出发,缺少对运河文化景观的系统深入研究。本文结合风景园林、 城市规划、建筑、遗产保护等学科知识,以扬州古运河城区段为例,对遗产运河 沿线资源的价值评价、遗产廊道的构成与构建方法进行研究,弥补了当前遗产运 河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架构也可为今后开展类似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扬州古运河更好的开发与保护:可以为 城市运河或其他河道提供新的保护利用模式;为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建提供基础 性研究。 1.5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研究方法 (1)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 遗产保护等学科知识,以期能综合系统的剖析沿运遗产资源的历史、现状、价值 及其保护对策等遗产廊道构建过程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2)文献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结合具体历史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的 同时,更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野外调查。野外调查结果与文献阅读所获取的 相关信息相结合,不仅为论文的分析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撑,也使得运 河遗产廊道的构建更加合理、可行。 1.5.2论文框架 本文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图1.3):头部部分(头部章)对相关研究背 景、区域概况的阐述;第二部分(第二章)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研究的理 华中农业大学2011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论基础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三部分(第三、四章)对运河遗产资源进行调查和分 析评价,提出扬州古运河遗产廊道整体保护格局的构建。具体章节安排如下: (1)绪论(头部章) 分析选题相关背景,论述研究区域概况,随后就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 究方法及论文框架进行阐述,蕞后对论文的预期创新之处进行了归纳。 (2)遗产廊道保护的思想与实践(第二章) 从遗产区域保护思想入手,阐述了遗产廊道的概念、特征、选择标准以及构 成要素,论述了扬州古运河符合遗产廊道保护对象的标准,并提出遗产廊道构建 的基本思路。 (3)扬州古运河遗产资源分析与评价(第三章) 对扬州古运河沿运遗产资源的类型、构成进行分析归纳;为各类遗产资源分 别制定相应的价值评价体系,并评价分级;对各类遗产资源进行现状分析评估。 (4)扬州古运河遗产廊道的格局构建(第四章) 具体包括廊道主题的确定、廊道边界的划定以及廊道整体保护格局的构建。 其中,对于廊道整体保护格局,分别对遗产廊道构成的四个要素——绿色廊道系 统、游道系统、解说系统、遗产点展开阐述。 (5)结论与展望(第五章) 对论文各章节重要结论进行回顾总结,提出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研究 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归纳。 12 扬州古运河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头部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图1-3论文框架 Fig.1-3 Frameworkofthe study 1.6创新点 (1)提出通过构建立遗产廊道,实现对扬州古运河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利用。 (2)对扬州古运河遗产资源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梳理出资源清单: 将遗产资源按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运河其他物质文化遗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 产进行分类,构建了相应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13 华中农业大学2011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遗产廊道保护思想与实践 2.1遗产廊道的概念内涵 遗产廊道是遗产区域的主要形式,对遗产廊道的内涵的认识需要从了解遗产 区域保护思想入手。 遗产区域(heritagearea)是美国针对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方法。20世纪60 年代以后,随着绿道概念的日趋成熟,遗产区域保护概念开始形成。所谓遗产区 域,是指“为了当代和后代的利益,由居民、商业机构和政府部门通过伙伴合作 关系共同参与提升、保护、解说、促进社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区域。遗产区域包 括较大尺度的独特资源,可以是河流、湖泊或山脉等自然资源类型;又可以是运 河、铁路、道路等文化资源类型;还可以是废弃废旧的工厂、矿地等文化资源" (aarrett,2002,2003a,2003b,2004,2005;Bray,1994)。 遗产区域保护方法特别强调对于区域历史文化价值的综合全面认识,并利用 遗产保护以复兴经济,解决本地区面临的社区认同感消失、景观趋同等问题(朱 强,李伟,2007)。该方法从整体的历史文化大环境入手,追求遗产保护、居民 休闲、文化旅游、区域振兴和教育等多目标于一体。 2.1.1遗产廊道的概念 做为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遗产廊道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 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 及环境改善"(Seams,1995)。峡谷、公路以及铁路线、自然河道、运河等都是 遗产廊道的重要表现形式。多维度、大尺度的遗产廊道是一个遗产保护综合体, 它不仅使那些极具文化意义的遗产得到了保护,而且保护和恢复了区域内的生态 环境,还通过恰当的开发手段,提供休闲、教育、游憩等多种功能。 2.1.2遗产廊道的特征 由遗产廊道的定义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特点: (1)线性景观 在景观生态学中,廊道是线性的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景观单元。这决定了 遗产廊道与遗产保护单位的区别,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或一处风景名胜区可称之为 是一个遗产区域,但只有多个遗产单位呈一定的线性展开,才有可能构成一条遗 产廊道。 (2)尺度灵活 遗产区域的尺度变化较大,既可从单个城市到不同地区,也可跨越不同的地 理或行政边界。作为遗产区域的遗产廊道,既可指城市中的一条水系,也可是跨 越多个城市的一条水系的一部分流域。如宾夕法尼亚州“历史路径(’rhcHistoric Pathway)"长2.4公里,而洛杉矶卡米尼奥斯里奥遗产廊道(Los CominosdelRio 14 扬州古运}fl『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HeritageCorridor)贝J]有337.9公里长。在申遗背景下,我国大运河气势磅礴,完 全可以建成延绵数千里的遗产廊道。而扬州古运河城段长29.3公里,沿线历 史遗迹星列,也完全可以单独构建一条中尺度的遗产廊道。 (3)综合保护 遗产区域既有作为历史文化的价值,又有着区域内外存在着的自然要素的生 态价值,多数遗产区域本身就以湖泊、沼泽、山体等自然乍态系统为基底而建立。 遗产廊道的构建,往往将历史文化内涵放在首位,同时强调旅游、休闲、文化教 育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洛杉矶卡米尼奥斯里奥遗产廊道就包括3个不同的 生态系统、2个州立公园、30个博物馆、l处国家海滨公园、2个野生生物保护 地、1个动物同以及很多具有建筑或历史重要性的构筑物(王志芳,孙鹏,2001)。 2.1.3遗产廊道保护对象的选择标准 遗产廊道的特征和概念决定了在用遗产廊道保护方法对一些线性遗产进行 保护时,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Charles,1993): (1)历史重要性 廊道内应具有颦造地区、州或国家历史的事件和人物。评价历史重要性需了 解当地景观的民族、宗教和社会重要性及其社会结构或居住模式是否影响当地社 廊道内的建筑应具有特殊的工程应用措施,或是结构、形式、演化上的独特性。要考虑哪些建筑是社区独有的,而哪些则是全国都普遍存在的,另外还要注 意哪些人工建筑或构筑具有地方重要性。 (3)自然对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廊道内的自然要素不仅影响整个廊道,同时也是人类住地形成的基础。评价 廊道内自然要素的荤要性需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当地自然景观生态、水文或地理 学上的重要性;_:是所研究的区域是否具有基本末被破坏的自然历史;三是场地 是否由于人类活动而被改变;四是哪些自然要素决定着I域的独特性。 (4)经济重要性 指的是廊道的保护能否带动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增加地方的税收 扬州古运河本身具有的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运河沿线分布大蕞的文化遗产,它们共同构成古运河的历史重要性;运河沿线各具特色的建筑群、水利工程 等体现了建筑或工程上的重要性;古运河建成区以外的河段沿线分布着广阔的自 然生态景观,如农田、林地、湖泊、滩涂地、湿地等,它们同沿运分布的各类公 园绿地~起构成了遗产单位的自然基底,体现了自然要素对于文化资源的重要 华中农业人学201l届硕I:研究生学位论文 性;另外,扬州自古以运河盛,运河沿线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商业文化、饮食 文化、娱乐文化、民俗文化等,体现了运河对扬州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 遗产廊道保护方法完全适用于扬州古运河。 2.1.4遗产廊道的构成要素 从空间上分析,遗产廊道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绿色廊道、游道系统、 解说系统和遗产资源(图2.1)。 图2-1遗产廊道的构成要素Fi?酽2-1 Elementsof Heritage Corridor 其中,绿色廊道是对遗产廊道内的绿地系统进行保护和规划。从生态的角度 来看,绿色廊道是物种流动、物质和能量的通道,连续的廊道可促进物种的空间 流动,有利于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生存及延续(Forman,1986)。连续的绿地系 统可为廊道沿线散点分布的遗产形成统一而连续的基底背景。 游道系统是遗产廊道保护、旅游、管理等的重要慢速交通路线,可在水域规 划,也可在陆地设置,其功能富有多样性,可用于骑自行车、溜冰、划船、步行、 跑步、观光等一系列动态和静态和娱乐活动(Lindsey,1999)。 解说系统,是对绿色廊道、游道系统、遗产资源以及廊道主题等的综合具体 解释,其作用在于向别人解释遗产廊道内遗产资源的内涵和历史重要性,对历史 资源、景观要素及结构进行积极而精确的解释可以大大提高人们对廊道保护对象 16 扬州古运河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及其保护策略的了解和认识(王志芳,孙鹏,2001)。 遗产资源主要是指遗产廊道内的文化遗产资源,包括文物、建筑群及遗址等, 其保护应多手段综合利用,以达到永久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2.2遗产廊道构建的基本思路 可参考美国国家遗产区域管理规划的编制思路(图2.2)。总体上看,遗产廊 道构建内容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可行性研究 1L获得合作饮伴自豫诺l’1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