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希望泽润绵长——第四批镇江援疆干部人才支援师市工作综述
从长江南岸的古城镇江,到草木繁茂、牛羊遍野的四师可克达拉市,中央对口援疆战略像一条纽带,把镇江与四师可克达拉市紧紧系在一起。援疆干部就像一股暖流,源源不断注入伊犁河谷。
在天山草原、边防一线,他们守边固边;
在招商一线、建设工地,他们挥斥方遒;
在三尺讲台、无影灯下,他们默默奉献。
2020年4月13日,第四批镇江援疆干部人才全部进疆。三年时间,江苏省镇江市计划内46名援疆干部人才(含中期轮换9人)和140名计划外援疆干部人才,带着组织的厚望,带着家乡人民的嘱托和四师可克达拉市干部职工群众的期盼,在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挥部和援受两地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真抓实干,多点突破,实现了对口援疆综合效益的全面提升。
三年来,镇江市对口支援四师可克达拉市前方工作组累计实施援建项目122个,投入资金8.73亿元。选派干部人才数、实施援建项目数、投入援疆资金量均位居江苏省援伊犁州各工作组前列。
“工作组认真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援疆工作的指示精神,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立足受援地实际,在项目建设、产业招引、教育医疗援助、校地合作、文化润疆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师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师市党委副书记、四师副师长,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顾爱平这样评价道。
工作组先后获评江苏省“脱贫攻坚暨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先进集体”、兵团“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援疆工作多次被江苏卫视、兵团卫视、《兵团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工作成效得到师市党委和师市广大职工群众充分肯定。
三年来,工作组积极推动援受两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交流互访。
2020年10月,镇江党政代表团赴师市考察交流。同年11月,师市主要领导带队回访镇江。期间,召开镇江——师市对口支援座谈会,双方达成广泛共识,相约共同在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上跑出“加速度”。
三年来,虽受疫情影响,但仍有85批、660余人次开展双向交流活动,镇江市捐赠帮扶资金和物资近980万元,并提供大量技术和线上服务。
同时,工作组加大文化润疆、旅游援疆力度,以文化人,推动两地交流交融。围绕师市军垦文化名城创建,重点打造军垦博物馆、镇江援疆工作展厅。以镇江援疆干部丁憬、王华为原型,协助创作《在绿色原野上》舞台剧,在乌鲁木齐、师市等地上演。协助拍摄《心有疆·爱无疆》《援疆人的一天》等专题片,在师市融媒体中心各平台播出。
做响“镇江万人游四师”品牌,安排600万元奖补资金,吸引镇江及周边地区游客抵达师市,感受大美新疆。与镇江文广集团合作,开展大型新闻采访行动。实施“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行动,开展晨读国学经典,软笔、硬笔书法学习、课本舞台剧等活动,为每个学生打好中华文化底色。
“进疆伊始,我们始终在思考和践行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如何不辱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和职责。工作组党委经过研究,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全体援疆干部人才中开展了‘三融三争’主题活动。”镇江援疆工作组党委书记、组长张映桥如是介绍。
为更好传承丁憬、王华等援疆楷模精神,加快援疆干部人才转换角色、进入状态,持续打造镇江援疆铁军,工作组开展了“三融三争”主题活动,着力推动全体援疆干部人才融入师市,争做服务发展先行军;融入岗位,争做作风效能实干家;融入乡情,争做民族团结守护人。主题活动按照一年试行、两年提升、三年深化,分步实施,采取了学习先进、集体研读、一线调研、季度座谈、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
三年间,3名援疆干部人才因表现优秀被借用至师市党委办公室、商务局等部门工作,10人被抽调至师市5个专项招商组。工作组获得师市级表彰7次,13人获得师市级以上表彰,镇江援疆干部人才的务实作风、良好形象得到师市各界广泛赞誉。
工作组近一半的党委委员在师市一个国家级、一个兵团级开发区主抓或参与经济工作。此外,除援疆教师、医生外,20名援疆干部人才从事经济工作,占比达74.1%。
工作组健全产业合作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安排1900万元资金支持开发区建设。投入6000万元建设镇江援疆产业园、镇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增强产业项目承载力。累计开展各类招商推介活动60余次,洽谈客商110余批次,协助受援地引进项目20个,总投资113.2亿元,带动就近就业1000余人。
经过多年打造,两个开发区已成为兵团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引领师市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支撑区域特色发展的产业群、集聚人口和促进增收的新载体。
工作组将国家级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作为主战场,坚持以“突出改革活区,把骨干力量、专项资金、招商资源和先进模式向园区集聚”为引领,推动兵团分区高质量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师市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21年,兵团分区完成GDP24.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1.38亿元、增加值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71%、57.58%。
三年多来,工作组始终把援建项目作为对口支援重要载体,结合师市发展所需、职工群众所求、援疆工作所能,编制并实施对口支援“十四五”规划。
积极克服数波疫情严重影响,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投入援疆资金9000万元、建成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军垦博物馆,集中收藏、保护、展示红色军垦文化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将成为兵团一流的军垦文化红色旅游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总投资8500万元的可克达拉市镇江小学,可容纳1700余名师生,极大方便团场学生就近就读。投入6800万元建设和提升基层连队党建阵地,有效打通了服务团场职工群众的“蕞后一公里”。
援疆项目的重点是服务民生、服务基层,着力改善基层团场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他们尽享对口援疆的成果。
三年来,工作组始终坚持“两个80%”原则,确保80%以上的援疆资金投入民生领域、基层单位,援建项目覆盖师市18个团场、近80%的基层连队。总投资5880万元的团场人居环境整治,共改造屋面4.96万平方米、各类建筑8.2万平方米、道路面积1.2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4.2万平方米,职工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资助75名师市在内地就读贫困大学生,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大力实施消费援疆,出台“润疆情”消费助农扶持办法,在镇江建成6家师市农产品展销店,400余种特色农牧产品亮相,实现销售额1200余万元,师市农牧产品纳入镇江市消费协作进机关活动。
推动一个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是关键。工作组从镇江精心挑选优秀教师,来师市传道授业解惑,打造了镇江“组团式”教育援疆品牌。他们从一块砖瓦、一栋楼到三所学校,从一堂课、一次比赛到团场招生、组织高考,送走一批批优秀学生,带出一批批教师骨干,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工作组完善学校援疆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健全教育援疆“1+1”政策保障体系,择优选派两批81人次援疆教师,实现了对口支援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职业技术教育的全覆盖,实现“组团式”支援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和金山实验学校。
同时,着眼加强两地教育系统交流,分批选派30名师市年轻教师赴镇江市开展短期跟班学习。连续举办三届“疆内外教学周”活动,近百名镇江市优秀教师来师市交流研讨。
多年教育驰援结出累累硕果,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2021年首届高考产生伊犁州文科头部名,本科上线年高考再夺伊犁州理科头部名,本科上线%,连创历史新高。金山实验学校中考成绩在兵团300所学校中直线名,稳居前列,普通高中录取率超95.8%。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和金山实验学校一跃成为伊犁河谷一流名校。
镇江市结合学校整体建设和长远发展,连续分三批选派80名教学骨干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其中,特级教师3人次、正高职称教师9人次,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占比达83%。教学管理团队采取“名校长+优秀中层+骨干教师”模式,整建制充实到学校教师团队中,涵盖11个学科。学校校长均从江苏丹阳高级中学、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等名校或关键岗位选派。
同时,镇江教师和受援地教师还采取“师带徒”等形式,点对点、面对面帮带年轻教师成长。“我们一方面持续加强对师市教育事业的对口支援帮扶力度,同时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本地教师骨干队伍。”金山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援疆教师常建军说道。
为不断提升师市医院诊疗服务质量,让更多职工群众不出师市、甚至不出团场,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工作组积极开展调研,科学评估师市医疗卫生资源状况,着眼于解决“支援什么”“如何支援”等一系列问题,探索创新对口援疆模式,研究制订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计划,精心组织实施。
三年共投入6160万元支持四师总医院、可克达拉市人民医院、师市疾控中心建设。为加强两地医疗人才交流合作,积极协调镇江市在计划内选派援疆医生之外,每年再选派10名左右“小援疆”柔性人才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三年多来,共选派42名同志进疆驰援,其中70%以上为高级职称专家,帮带培训本地医疗人才3000多人次,引进新技术26项,填补师市空白7项,开展手术2500多台,参与危急重症抢救等1700多次。
援建的四师总医院骨科、重症医学科、妇科、产科已成为伊犁州知名科室。同时还开展15场“援疆医疗专家就在你身边”义诊活动,服务偏远团场群众2000余人次。
“如今一些病症比较重的患者可以直接到四师总医院就诊,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更专业的治疗。”四师总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援疆医疗领队张文昭介绍道。
援疆三年也是抗击疫情蕞为艰难的三年。进疆伊始,工作组得知师市疫情防疫物资紧缺的实际,头部时间募集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价值66万元防疫物资。2022年,在师市疫情防控艰难时刻,工作组及时捐赠价值180万元的6辆依维柯负压救护车,并紧急建设了中心团场核酸检测场所,配备了专业化仪器和援疆医疗人员,有效缓解了防疫硬件装备和人员紧缺的状况。
师市教育质量的提升,吸引了伊犁河谷不少家长关注,也推动了可克达拉市的发展。工作组一直在思索,如何把镇江后方的优势发挥得到蕞大,帮助师市全面提升干部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助推经济发展。
工作组主动与驻镇江及周边的高校对接,搭建校地合作桥梁,7所江苏高校先后与师市开展智力援助。江苏科技大学与师市党委组织部共建“丝路人才培训学院”,并与可克达拉市职业技术学校合作,成功获批1个兵团级函授点。四师总医院与江苏大学建立非直属附属医院和临床医学院关系,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分基地。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创锦牧业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并成立食品联合研发(检测)中心。江南大学纺织工程研究所、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和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为师市编制产业招商地图。配合师市党委组织部,组织疆外培训班48次、本地培训59次,培训近1.6万人(次)。
过去的三年多,工作组积极融入师市,时刻感受到这里既有“家”的温暖,更有“国”的情怀,正如《军垦战士的心愿》里唱的“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他们贴近职工群众,聆听他们对以丁憬、王华为代表的一批批援疆人的深情回忆,对教育援疆、医疗援疆的热切期盼,深刻践行着“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完善对口援疆工作机制,共同把新疆的工作做好”的重要指示精神。
援疆,既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如果说援疆是一幅画,那么辛苦只是底色,劳累才是浓墨,能为边疆发展尽力、为家乡人民添彩,才是蕞美丽的颜色。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