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告别“全民招商”,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有目的地引进能够提升本地产业的大项目,承接产业转移已经成为镇江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地处江苏省镇江市东部的镇江新区正在迎来新变化。就在一年以前,这个经济开发区拒绝了一个投资额高达2.9亿美元的化工项目,“确实是一个大项目,但是由于不符合我们的产业规划,我们拒绝了。”镇江新区经济科技局王有平说。
镇江新区招商的变化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首先是对投资密度开始有更高要求,外资要达到每亩30万美元以上,内资要达到每亩200万元以上,当然更重要的是镇江新区告别了“全民招商”的时代,而开始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有目的地选资。
2007年开始,镇江新区对招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按照不同产业,成立了不同的专业招商队伍。王有平说,以有机硅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和以船车配件生产为主的装备制造业,是开发区今后引资的重点。这样的考虑基于镇江新区既有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初级单体硅生产已具规模,有基础发展硅油、硅橡胶、多晶硅等上下游产业;长江岸线资源丰富,船舶液压件生产已经形成集聚。
镇江新区在招商上的下一步打算是组建“项目准入认证中心”,这个中心的职责是在国家产业政策如环评的考量之外,针对不同产业的项目聘请各个不同行业的专家进行打分,论证项目是否符合产业要求,利于形成产业链条,优化既有产业结构。
镇江新区的变化是镇江市的缩影。镇江这个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沪宁线年代初,和江苏省许多地区一样,抓住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机遇,到2007年底形成了机械、化工、造纸、电子信息、材料工业、交通设备、食品、电力8大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80%。下一步产业该如何发展,成了摆在这个地处“苏中”,却在经济上被划入“苏南”的城市面前的问题。镇江市委研究室副主任吴杨认为,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引导下,镇江抓住了一些国际产业转移从上海到沿江城市发展的机遇,现在,这样的转移承接还要继续。
“我们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承接产业转移都根据产业规划来进行,每年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意见。”镇江市经济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朱利荣对镇江的规划意识信心十足。在他看来,虽然国务院发布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长三角的定位是“以服务业为主”,但长三角的各个城市之间角色、分工不尽相同,“镇江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工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要占据经济结构的主导地位,现在正是大规模承接上海等城市产业转移的好时机。”
2008年7月,镇江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千百亿工程”的若干意见》,要求用三到五年时间,在全市工业形成五个销售超千亿元的产业,十个以上销售超百亿元的企业。
《意见》确立5个千亿元产业分别是装备制造业、绿色化工业、造纸业、新材料业和特种金属业,“这五个产业的产业规划我们正在制定,还将发布《镇江市工商业鼓励发展产业指导目录》,明确全市招商选资和项目投入的方向,并根据这五个产业成立市区两级专业招商队伍。”朱利荣强调,将来要围绕5大产业进行点对点的招商,对于不符合产业要求的企业一个都不要。
从8大支柱产业到五大千亿产业,目的是基于镇江自身优势和资源,对产业结构做一次提升。如基于镇江处于长江、大运河、沪宁线交汇处的考虑,又拥有江苏科技大学(原华东船舶学院)、江苏大学的科技人才优势,因而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将是船舶制造业。
围绕五大产业有规划地招商,有目的地承接产业转移,这一战略已经在镇江见到实效。在绿色化工领域,在吸引了外商投资15亿美元***化法钛******生产项目后,无锡21世纪集团精细化工产品项目落户镇江;在新材料领域,由无锡尚德投资的辉煌硅能源公司高性能太阳能单、多晶硅项目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江苏世纪新能源公司的多晶硅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我们再也不像10年前一样往东莞跑了。”镇江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桂祈亮感叹,“现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来,我们也不要。”对他来说,根据“千百亿工程”提出的五大千亿产业招商才是工作重点,如今,他跑得蕞多的是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
2007年,他成功引进了全球排名前5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瑞典山特维克公司,这家企业将把设在国内的所有生产能力全部整合到镇江。“现在的趋势是,不少跨国公司在整合生产基础上升级,增加产品线,提升技术,选择一个地方集中打造一个产业基地,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承接好这样高水平的转移。”桂祈亮充满信心。
地处江苏省镇江市东部的镇江新区正在迎来新变化。就在一年以前,这个经济开发区拒绝了一个投资额高达2.9亿美元的化工项目,“确实是一个大项目,但是由于不符合我们的产业规划,我们拒绝了。”镇江新区经济科技局王有平说。
镇江新区招商的变化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首先是对投资密度开始有更高要求,外资要达到每亩30万美元以上,内资要达到每亩200万元以上,当然更重要的是镇江新区告别了“全民招商”的时代,而开始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有目的地选资。
2007年开始,镇江新区对招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按照不同产业,成立了不同的专业招商队伍。王有平说,以有机硅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和以船车配件生产为主的装备制造业,是开发区今后引资的重点。这样的考虑基于镇江新区既有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初级单体硅生产已具规模,有基础发展硅油、硅橡胶、多晶硅等上下游产业;长江岸线资源丰富,船舶液压件生产已经形成集聚。
镇江新区在招商上的下一步打算是组建“项目准入认证中心”,这个中心的职责是在国家产业政策如环评的考量之外,针对不同产业的项目聘请各个不同行业的专家进行打分,论证项目是否符合产业要求,利于形成产业链条,优化既有产业结构。
镇江新区的变化是镇江市的缩影。镇江这个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沪宁线年代初,和江苏省许多地区一样,抓住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机遇,到2007年底形成了机械、化工、造纸、电子信息、材料工业、交通设备、食品、电力8大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80%。下一步产业该如何发展,成了摆在这个地处“苏中”,却在经济上被划入“苏南”的城市面前的问题。镇江市委研究室副主任吴杨认为,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引导下,镇江抓住了一些国际产业转移从上海到沿江城市发展的机遇,现在,这样的转移承接还要继续。
“我们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承接产业转移都根据产业规划来进行,每年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意见。”镇江市经济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朱利荣对镇江的规划意识信心十足。在他看来,虽然国务院发布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长三角的定位是“以服务业为主”,但长三角的各个城市之间角色、分工不尽相同,“镇江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工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要占据经济结构的主导地位,现在正是大规模承接上海等城市产业转移的好时机。”
2008年7月,镇江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千百亿工程”的若干意见》,要求用三到五年时间,在全市工业形成五个销售超千亿元的产业,十个以上销售超百亿元的企业。
《意见》确立5个千亿元产业分别是装备制造业、绿色化工业、造纸业、新材料业和特种金属业,“这五个产业的产业规划我们正在制定,还将发布《镇江市工商业鼓励发展产业指导目录》,明确全市招商选资和项目投入的方向,并根据这五个产业成立市区两级专业招商队伍。”朱利荣强调,将来要围绕5大产业进行点对点的招商,对于不符合产业要求的企业一个都不要。
从8大支柱产业到五大千亿产业,目的是基于镇江自身优势和资源,对产业结构做一次提升。如基于镇江处于长江、大运河、沪宁线交汇处的考虑,又拥有江苏科技大学(原华东船舶学院)、江苏大学的科技人才优势,因而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将是船舶制造业。
围绕五大产业有规划地招商,有目的地承接产业转移,这一战略已经在镇江见到实效。在绿色化工领域,在吸引了外商投资15亿美元***化法钛白粉生产项目后,无锡21世纪集团精细化工产品项目落户镇江;在新材料领域,由无锡尚德投资的辉煌硅能源公司高性能太阳能单、多晶硅项目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江苏世纪新能源公司的多晶硅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我们再也不像10年前一样往东莞跑了。”镇江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桂祈亮感叹,“现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来,我们也不要。”对他来说,根据“千百亿工程”提出的五大千亿产业招商才是工作重点,如今,他跑得蕞多的是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
2007年,他成功引进了全球排名前5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瑞典山特维克公司,这家企业将把设在国内的所有生产能力全部整合到镇江。“现在的趋势是,不少跨国公司在整合生产基础上升级,增加产品线,提升技术,选择一个地方集中打造一个产业基地,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承接好这样高水平的转移。”桂祈亮充满信心。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